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片线上开售,每瓶售价350元
李觏继承了荀子以来的传统,认为人性实际上是指人的自然本性,并无先验的道德内容,其道德性得之于后天的礼和习。
然则率天下之百姓以从事于义,则我乃为天之所欲也。他主张通过人的认识和实践,改造自然之性,接受社会的价值观。
[61] 心诚则能守仁而行义,诚心守仁而行义,则能推行变化之道,所谓天德,就是与自然界的变化之道合而为一,通神明而参天地,实现天人合一。墨家也重视社会整体利益,重视理性原则的调节作用,但必须以满足个体利益为基础。然则天亦何欲何恶?天欲义而恶不义。心和性情是理性和感性的关系,心有选择和宰制感性欲望的能力,但必须通过心的认知作用。故曰:义,天下之良宝也。
故曰,仁义礼乐,其致一也。他所说的人,是生物学的个体的人,因此他又提出食色,性也[27]的命题,把饮食男女等生理欲望,说成人性。所言觉义者,谓心体离念。
性者,真极无变之义也,即真而无变,岂有灭耶?[2] 真实无变,不生不灭,湛然长存,这就是所谓佛性,一句话,佛性就是绝对超越的本体存在。但这并不是说,不可分别进行观心。摩诃衍是音译,指大乘的意思。[25] 这自性清净之心,并不因染心而改变,这就是绝对超越的性本体,也是心本体,心性是合一的。
[33] 缘起所生之心,起谢生灭,前念转后念,后念生前念,流转不停,这是一般所谓虑知之心,不是真正菩提心。[16]《注维摩诘经·菩萨行品》。
它和禅宗所谓无处不是佛道、无处不有佛性的说法也很相近,而同庄子的每下愈况说更是一脉相承的。既然佛不可见,不见有佛乃为见佛耳。更具体地说,就是所谓一心二相或一心二门的心性本体论。三 天台宗创始人智顗(538-597),提出一心三观、三谛圆融等学说,不仅发展了佛教心性论,使之更加具有中国化的特点,而且开始了佛教心性论的新阶段。
按照道生的说法,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就是人人都具有成佛的内在本性,这同儒家所谓人人都能成圣是同样的意思。[29] 始觉既然是后天的觉悟,当然不能无念,但不是妄念,而是远离妄念。虽复受身万端,而佛性常存,若能计此得者,实为善也。这就破除了主客体的分别,克服了心相为二的对立,否定了一般的认识方法,变成了内部的自我直观。
这里,本体论和心性论是完全合一的,心和性是完全合一的。事则是心用,属于后天现象界。
性之于心,就好像家有宝藏,只在知与不知而已。说它是觉性,是因为清净心是指本始以来就存在的最高觉悟,是心体的本来样子,也是绝对超越的本体境界,又称为本觉或究竟觉。
因此,心体又称为自体。至于教,则是外在的宗教理论,须靠宗教学习。[40] 要识得心性本体,必须靠心宗,这说明心宗是心所具有的智慧。心生灭相,是从现象方面说,它是有生灭变化的具体存在,但正是在这具体存在中,显示了它的自体相用。三界无别法,唯是一心作。[7]《注维摩诘经·弟子品》。
常者,不见常则不常也。虽有染心,而常恒不变。
[28] 心体无念,就如同虚空一样,遍布一切法界,是绝对无二的,故称平等法身,亦即非相非无相、非空非不空的法性,这是本来就有的先验觉体,也是最高的自我觉悟。若无心而已,介尔有心,即具三千。
心本无名,亦无无名,心名不生,亦复不灭,心即实相。是则外法全为心性,心性无外摄无不周,十方诸佛法界有情,性体无殊,一切咸遍,谁云内外色心己他?[45] 湛然的色心不二、内外不二之说,实际上是把心体和心用、净心和染心进一步合而为一了,也就是把内在本性和外在色相进一步合一了。
这仍然是真如本体,但却显现于生灭差别之中,这生灭差别就是生灭心。非识所识,非言所言,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。本来,按照佛教原来的说法,情感欲望之类是成佛的最大障碍,因此,并不是一切众生都能成佛。他的圆融说,不仅指中道圆融,而且指性相合一圆融。
所谓心性,不生不灭[21],是绝对超越的本体境界。[26] 由此可见,《起信论》虽然把清净心和染心、智性和无明说成一心,但它又以前者为真实,以后者为虚妄,只有去掉无明,才能现出智性。
正如水之与波,无有无波之水,未有不湿之波,俱体俱用,体用一如。[18]《大般涅槃经集解·序题经》。
正因为这是一次性地全体把握,不需要任何推理过程,因此,它不是在时间中进行的,而是超时空的。这些问题的解决,都以心性论为理论基础,或者归结为心性论问题。
[35] 这是从总、别两方面对心所作的说明。心性本体既是正因,又是正果,但由因到果,需要解悟,即需要般若智慧。万法是真如,由不变故。佛教心性论的提出,有一个发展过程。
这正是他所谓空、假、中的中道哲学的实质所在。[39]《法华玄义》卷二上。
一方面,真如心作为超越的绝对本体,不离个体的生减心而存在。[14] 就是说,佛性本来就不是认识对象,本来就不可见闻,如果硬要见知,则此理本无。
既然一切唯心,即一切现象都是一心所作,也就是一切皆性,即一切有情无情皆有佛性。道生又提出一阐提人皆得成佛[5]。